雖是初春,但位於中山南朗的大茅島依然顯得格外蕭條。這是一個曾經被“遺棄”的孤島,生活在這裡的都是上世紀50年代飽受麻風病折磨的不幸者。經過半個世紀的生死考驗,當年那群400多人的惡疾鬥士如今只剩下60多名垂垂老者。
  在麻風病治愈之後,他們大多留下了後遺症。要是在5年前,一些難以自理的老人只能任由傷口惡化潰爛,招來蒼蠅叮咬卻無可奈何。多年來,這裡沒有一名專業的護士願意進來,落後的醫療條件嚴重威脅著老人們的生命。直到2009年,面對這一群特殊的“病人”,護士吳雪在親友的反對聲中毅然踏上了大茅島。這位善良直爽的“女漢子”,點亮了孤島的生機。
  ●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通訊員 蔡立(除署名外)
  “絕命孤島”變身和諧養老院
  3月一個飄著細雨的下午,筆者跟隨吳雪,走進那座“神秘”的小島。
  從中山市區出發,穿鎮過鄉,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田邊一座簡陋的小碼頭。不久,一輛嶄新的快艇緩緩駛來。吳雪說,這是2011年當地民政局撥款十多萬元給島上人的交通工具,在那之前,來這隻能用小木舟擺渡。
  登上新碼頭,穿過一片由愛心人士栽種的“志願林”,“中山市大茅醫院”幾個大字赫然出現眼前。與其說是醫院,不如說這是一個麻風病康復者村。
  走進島中,幾間被熏得發黑的泥磚房引起了筆者的註意。“那是2008年以前康復者們住的房子,現在已經廢棄了。”吳雪迫不及待地指向另一邊,只見榕樹蔭下,三排新宿舍樓顯得格外祥和。“這些年,政府幫了我們好多,給醫院建起了新宿舍,去年還為我們建了新的辦公樓”。
  若不是親眼目睹,很難想象這就是當年聞者色變的“麻風病島”。吳雪說,這裡的老人如今都是一兩人住一套間,帶獨立的廚房衛生間。
  “喲!雪姑娘回來了!”遠處,幾位搓麻將的老人停下手喊著,笑得無比燦爛。“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,過幾天我就正式回來了!”吳雪快步走到老人跟前。去年10月,工作出色的吳雪被選調到中山市團市委掛職半年,但因為放心不下,她幾乎每周末都要回來看看。
  這些年,她最欣慰的事,就是看著大茅島越變越好:島上原本只有她和院長2人的醫療隊伍,這幾年壯大成7人。隨著醫護工作越發規範,老人們的精神也越來越好……
  若是在5年前,此情此景,是吳雪想都不敢想的“美夢”。
  放棄大醫院扎根“孤島”
  時間回到2009年夏天。還在中山第二人民醫院傳染病科當護士的吳雪,偶然看到醫院的號召:招收護士自願每周抽出半天到一天時間,去大茅醫院幫麻風病康復者打針。
  那時的她對大茅島的認識並不深,只聽說,那是個桃花盛開的“桃花島”,島上活著一群麻風病康復者,但從沒有專業護士願意給他們打針。事實上,為年老且神經受損的老人們打針,往往要靠感覺——這些對喜歡挑戰的吳雪而言,無疑是不小的“誘惑”。
  就這樣,不足24歲的吳雪成了第一個、也是那年唯一自願走進大茅醫院的專業護士。
  那是個寒風凜冽的日子,坐在擺渡船上的吳雪沒有看到桃花林,只看見一個茅草叢生的荒島。碼頭邊,那支自發前來的歡迎隊伍讓她刻骨銘心:那群麻風病康復老人用力地揮動殘畸的雙手,使勁鼓掌。“姑娘你好!”老人們淳樸的笑容融化了吳雪的擔憂。
  然而,走進島上醫院的醫療室,簡陋的醫療設備又讓她皺緊了眉頭。“姑娘,你打針一點都不痛哦!”第一次給這裡的老人打針,一句簡單的誇獎足以讓吳雪感慨半天。她很清楚,老人們不痛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神經系統已經受損嚴重。“這裡的老人真的很需要我。”這一想法,漸漸在吳雪心裡生了根。
  連續來了兩周後,大茅醫院院長吳昌輝找到吳雪,問她願不願意每天都去。吳雪毫不猶豫就答應了。同年10月12日,吳雪離開了條件優厚的大醫院,正式成為大茅醫院的護士。從此,日益“衰老”的荒島上多了一個年輕靚麗的身影。
  做“守護天使”和“心靈導師”
  吳雪真正體會到困難,是在大茅醫院扎根之後。
  因大茅島地處偏遠,她每天都得6時前摸黑起早。從她家坐公交車到大茅島,要將近兩個小時。那時還沒有快艇,她得坐20分鐘的小木舟渡河。遇上嚴寒風雨天,這一路奔來不僅痛苦,還潛藏危險。但吳雪從不在乎這些。
  居住在大茅島的麻風病患者儘管已治愈,沒有傳染性,但仍被糖尿病、高血壓等“老年人病”蠶食著身體。於是,每天除了查房囑咐“老小孩們”吃藥打針,吳雪還要經常給他們做一些併發症的護理。
  馮伯是一位有前列腺增生的截肢患者,經常需要留置尿管。一天,吳雪正準備為馮伯更換尿管,馮伯卻說什麼也不同意。
  原來,在馮伯眼裡,雪姑娘就像大家的親閨女一樣,“怎麼能讓一個小姑娘給老頭子插尿管呢?”吳雪讀懂了老人家的心:“我知道大家待我像親人一樣,但我首先是一名護士,為您插管導尿是我的職責所在,來不得半點馬虎。”孩子的堅持最終感化了馮伯。
  6月的天氣悶熱無比,那時的病房還沒有空調,消毒沒做完,吳雪的額頭、手臂已佈滿汗珠。忽然,一股涼風吹來,吳雪抬頭才發現,是馮伯用他僅存的3個手指,緊緊地摳住蒲扇,費力地為她扇風。看著馮伯充滿慈愛的臉龐,吳雪瞬間淚流滿面……
  “這裡的病人很特殊,除了要給他們治身上的病,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治心理疾病。”吳雪說,如今最大的願望,就是儘力讓這群曾經的不幸者安享晚年。
  ■對話
  “一名稱職護士不會挑病人”
  南方日報:當初放棄大醫院的優厚待遇,隻身來到大茅島照顧麻風病康復者,你的家人支持嗎?
  吳雪:當時我作這個決定時在家裡掀起了軒然大波。父母連夜從湖北老家趕來,媽媽苦口婆心地勸我:“年紀輕輕的怎麼能去那樣的荒島,而且還是麻風病醫院工作呢?這傳出去還怎麼交朋友?以後怎麼嫁人?”爸爸就“威逼利誘”說在老家給我安排了工作,一定要把我帶回去。最讓我心疼的是,我一個最好的朋友跟我說,如果我去了麻風病醫院工作,以後不要去她的家了,更不能抱她的新生兒子。
  我很理解親友們的擔憂,但是我一直堅信,一名稱職的護士是不會挑病人揀醫院的。麻風病人是弱勢群體,他們更加應該得到規範化護理,有專業知識的人絕不該有這種偏見。
  南方日報:今後還打算繼續在島上工作下去?
  吳雪:是的,老人們非常需要我,我也確實捨不得他們。
  在團市委掛職這半年,我的思想有了不小的轉變。以往我不願接受媒體採訪,覺得做好護理工作就行了。但現在我明白,我代表的是醫護人員這個群體,我希望社會能瞭解我們的工作和想法,給予我們更多的包容,讓醫患間能真誠互信。
  南方日報:對自己、對工作還有哪些願望想實現?
  吳雪:我很感激這些年社會各界對大茅醫院以及對我本人的關註,各級政府和愛心團隊已經幫我們實現了很多願望。現在,廣東獅子會、中山志願者協會、珠海大學生服務站等義工隊每年都會來慰問老人;漢達康復協會免費給這裡的康復者做免費的假肢修複;中山市市委領導登島慰問康復者和醫務人員的時候,還特別囑咐醫務人員千萬不能和新技術新知識脫節,要多出去學習,這都是對我們基層醫護人員莫大的鼓勵。
  現在島上的物質條件好了,老人家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。大茅醫院裡人手有限,希望能有專業心理輔導技能的、懂粵語的志願者能定期來島上,開導老人家正確面對疾病,面對死亡。
  ■愛的迴響
  近50企業家加入惠州防溺水公益行動
  南方日報訊 (記者/錢小敏 洪奕宜)本報3月5日“好人好報”欄目報道了惠州志願者救撈隊隊長趙喜昌在東江上義務救撈近5年的事跡。不少企業家受到感召,參與到惠州防溺水公益宣傳行動中來。“從3月5日到3月10日,6天內,就有近50名企業家加入我們的行動。”惠州心連心公益協會常務副會長胡政源說。
  惠州心連心公益協會從去年開始一直關註防溺水宣傳。他們已到20多所學校舉行了防溺水講座;並從11月開始,每周末在紅花湖舉辦防溺水宣傳活動。胡政源是一名臺灣企業家,在內地工作已有十餘年,曾跟隨趙喜昌到過救撈現場。他和趙喜昌合作,啟動了防溺水義務宣傳活動。
  這種理念的深入人心,讓趙喜昌的隊伍獲得了更多的幫助。今年2月,有愛心企業為救撈隊全體隊員購買了3年期的意外保險;汕尾商會還捐贈了兩套潛水衣,並安排兩名隊員到國家潛水培訓中心參加培訓。
  惠州市政府也給予趙喜昌不少支持。去年,政府提供了一套靠近東江的公租房,以便救撈隊放置救撈設備;並給救撈隊10萬元經費,用於購買救撈設備。
  廣東省“關愛好人”
  基金捐款方式
  開戶行:中國銀行廣州農林下路支行
  戶名: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
  賬號:697757760206  (原標題:扎根“孤島”為麻風病康復者點亮生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w18dwsc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